公司动态

更多

你不知道的"门"的那些事儿,木门简介,门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6-12-26 16:33:43

 

门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千百年,从造字上看,我们看到的象形字“门”和甲骨文的“门”字都是一样的,从古至今,门的含义都是“门户”。


门是个象形字,从图片即可理解。

                           门从古到今的写法

门的本义是双扇门。古代的门与户是有区别的,单扇叫户,双扇叫门;在堂室的叫户,在区域的叫门。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门”是等级高低的象征。贫寒之家称为“柴门”、“蓬门”;而“朱门”、“豪门”、“侯门”则是有权有势和富有人家的代名词。“门当户对”也是从这里开始。


古代木大门

还有,俗语说的门脸,门就是建筑物的脸面。门框的上横框叫门额,左右立框叫门颊,额要美化,还可以装门簪,将门的“脸”形象化。门之“脸”,砌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它的眼睛,两个福字即是它的酒窝儿,一副对联像发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戴上大红花。门的“脸型”多样,东北地区与西南省份,京城四合院与陕北窑洞各有春秋。

 

人们常说“门当户对”,其中“户对”就是门簪。这种说法使得门簪又具有了身份等级象征。古人重视门弟等级观念,在婚姻上更是如此。媒人在说媒时要先看这家人的门簪数量,然后再去找相同数量门簪的家人去说媒才行。不然就是“门不当,户不对”了。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门簪数量为两颗或四颗,其多寡体现等级的高低。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而等级较低的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
六角形门簪

 

(六角形门簪)

 

八角形门簪

 角形门簪

方形门簪

方形门簪

 菱形门簪

菱形门簪

 

铺首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赡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而兽首衔环之冶,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汉代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避邪。在汉族民间门扉上应用亦很广,为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唉,可惜我从来没有拍过爷爷奶奶那时候住的老房子,淡蓝色的双扇大门上有一对铜铺首,虽然不是这种兽首衔环,但是也简洁大方,一直不知道它还有个名字叫“铺首”;也不知道还可以用它帮助叩门,以前一直在想这么厚实的门,怎么敲,只能用拳头捶,但是觉得不礼貌啊,后来在电视剧里看到,原来敲门时是拿这个铺首叩门的。想念爷爷奶奶的老屋子!

 

门的历史渊源流长,从简陋发展到富丽,也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那门的起源在哪里呢?


据载:有巢氏---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是他,发明从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开始,即,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地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须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入。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上古穴居而野处”,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大约便是最早的门。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

 

 

嘿嘿,可以自行脑补一下,祖先们在夜幕降临时为防止野兽侵袭,用砍来的枝叶做成绑扎后挡在洞口,大概就是上面所说的草盖吧!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门的主要形式为版门,在商代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版门的记载。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版门又分两种,一种是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穿带若干条,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高级的再加门钉和铺首(这种门的结构大概就是木门专业里说的由边框和门芯组成的)。另一种是镜面版门,门扇不用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这种门大概就是现在说的平板门吧)。

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毯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

 


我想这些镂空镶嵌玻璃的门大概就是由最早糊纸或者薄纱发展而来的吧!

90年代门业新兴起来,开始在施工现场做夹板门,这种门做起来方便快捷,主要由几条杉木方订成主架构,表面贴饰面板。但夹板门的缺点是噪音大,污染大,档次低,门的隔音效果也很差,也很容易就损坏。所以,现在的市场上就开始淘汰这种门。在此期间也有做原木门的,但当时条件和技术都不成熟,所以做出来的门很容易开裂、变形。到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开始有表面贴木皮的复合门的出现。复合门的芯材一般都是用杉木方或水曲柳,这种材料也是经过处理后才使用的,这样一来就基本上解决了木门的变形、开裂、环保、档次等夹板门和原木门不足之处。

在此期间,同时也有钢木门、pvc门、高分子门和塑料门等一系列的产品诞生。

 

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装饰性更在于它的实用性。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从代表地位的城门到看家护院的院门,再到现在作为空间的分割与出入的房门,门在建筑史上一直作为重点存在。从古到今,门不仅仅作为一道室内与外界隔断的屏障,而且还是主人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在当时按主人的身份,门也分为官、商、工、学、农几个等级不可逾越;到了现代,虽说阶级观念没有如此强烈,但从门上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实力、修养、品味。

门可以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

 

 

独特的中国建筑,因“门”而益发独特。宫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凸立如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关于门钉的历史后续会有推送,一起学习)。


宅门上,身披甲胄的门神,威武把门,定格成远古先民神话世界的畅想。门也成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找到了一张贴门神的图片,有些孩子看到这里是不是会勾起你的回忆呢?犹记得,小时候过春节,可不喜欢老爸买这些门神了,后来有了女驸马的故事啊,西厢记啊之类的年画儿,终于不再看这种好像凶神恶煞的人物了,现在却发现还是这种门神经典,历史文化终究还是经典的。)


门前石狮,以“泰山石敢当”之势,捍卫民居。

 

   门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探索!